2014年2月28日 星期五

正月裡, 最後的一天...


這個照片整理軟件, 的確方便.

怪不得那麼流行呀 !

###

今天已是... 2014年2月最後的一天;

也是: 農曆正月的最後一天.

回顧這個春節....

這是正月裡, 放晴的日子;

在屯門 道教青松觀 !

@@@

 .


2014年2月27日 星期四

華人移民史之 古巴篇

 

一直很喜歡看... 關於 華人移民史的資料.

這是... 古巴首都夏灣拿的唐人街.

###
 
原來, 全盛時期, 

古巴有多達十五萬華人僑居,

主要來自... 廣東, 所以,

遠在地球的某一個角落, 竟然:

有人在說廣東話, 唱粵曲呀 !

@@@






附錄:

古巴華人的流動紀錄

 2011-07-18 香港文匯報

 有些影像,是為著紀錄,更是為著莫失莫忘,將早已被世人忘卻的心酸歷史保存下來。移居美國多年的紀實攝影師劉 博智,便為我們帶來了這樣一些照片——他的鏡頭記述下古巴的唐人街生活,以最為樸實的人像一點一滴去勾畫中國與華人流動的沉重命題。

這場名為《中國.流動 ——古巴唐人記》的攝影個展,不只是完成一份他跨越半個地球目睹那個遙遠的海外中國之紀錄,也是一份對歲月輾轉中被漸趨遺忘的海外華僑之致敬。古巴唐人照 片,是第一次在港展出,而入鏡的那些人與事也似乎與我們相隔甚遠,但我們身為中國人,卻無論如何不該忘記這些面容。當年的文革時代洪流、窘困的歷史命運之 下,遠渡古巴的老華僑們不辭辛苦,以一己之力支持國內親人的生計。而今日,他們在中國沒有了家,在古巴的群落也行將消失。忘記或許是這世上最殘忍的事,因 為我們不該忘記那些先人的恩和他們吃過的苦。我們今日的飽足生活不該是心安理得,而要心懷感念。  

 散居五大洲、七大洋的海外華人,當年有不同的背井離鄉原因,故事太多,結局也太不同。不一樣的腳 印,編織出不同的結局。

生於50年代的劉博智懷著這份飲水思源的情懷,曾先後走訪了35個國家的海外華僑生活。

他最初對古巴唐人的印象,完全來源於讀到的 資料。他從資料中了解到60年代之前的古巴唐人社會十分富足、以客家人為主,盛行粵曲,早年許多華人在古巴從最底層開始謀生,像是為人洗衣。全盛時期的 20萬華人,如今所剩竟只有200人左右。政治背景的更迭孕育無窮的民生疾苦,2009年,劉博智第一次踏上古巴土地,他最初在唐人街遊走了3日,才敲開 一扇華人的門。少而又少的僅存華人,褶皺已被年月熬歷至稀聲。與生命相依為伴的貧窮,仍是這些海外華僑們今日的現實處境。 

 第二代古巴華僑平均年齡都已在80歲。而年輕時因戰亂、政局動盪等原因來到古巴做工的一代移民大多 有著極為艱苦的經歷,他們做苦勞力養家餬口,卻將中國文化的印記連同青春一起留在了古巴,像作為他們唯一精神食糧的粵劇和看戲時嘴裡要嚼的雪花梅,幾十年 下來,仍是今日古巴唐人街中一道懷念故國的印記。

劉博智感慨道:「在我們的茶樓裡,可能根本不吃的話梅,他們能吃到,卻那麼開心。」他帶了30公斤話梅給 當地老華僑,老人家們無不喜出望外,吃上一個鐘都捨不得吐掉。「他們的生活沒有我們那樣富裕,但他們對中國的感情,卻重過我們。」
 
在當地華人對劉博智口述歷史的過程中,他遇到當年被華僑從大街上撿回來收養的古巴裔女子何秋蘭,8 歲時她便隨養父登台表演粵劇,廣東話流利。養父過世多年後,她仍堅持要到「故鄉」開平祖墳拜山祭祖,劉博智帶她回到中國得償所願,當何秋蘭在祖墳前唱出粵 曲時,一幕「回家」的錯置的時空,完成了她尋根的路途、確認了她堅定視自己為華人的身份。

我的工具是語言而不是相機
 
作為一位攝影師,劉博智卻表示:「我的工具是語言,而不是相機。」他的眼睛不是冰冷的鏡頭,他的語 言,是為古巴唐人們帶來家鄉記憶的溫潤光亮。他說,有言語有對話,他才有拍攝的動力。他認為一張照片能讓人們了解的其實極為少,唯有語言才能使人真的敞開 內心。而拍攝這組鮮為人知的相片,則是為著心底那份對華人祖先的感恩和掛念。
 
「上一代人受的那些苦,我們不能想像。他們無法像今日的我們這樣去買樓炒股,但他們真的捱得。」中 國的移民歷史,從清朝政府遺留下的棄民,到解放前期政局不穩大批逃往外鄉的僑民,遍佈世界南北,而其中廣東客家人又是極為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

這是粵港失 落的文化,也是中國行將被人們忽略的歷史。劉博智是一位藝術工作者,但他卻有著史學工作者的考據情懷,他用鏡頭捕捉下面孔背後的歷史痕跡,也希望藉此讓更 多國人懂得流落在海外的華人們的那些好、那些苦。如這樣的相片能對你有那麼一絲觸動,不妨前來展場細睹究竟。 
 
###




 福建侨报
 
古巴唐人街风光不再

古巴华人社区全盛时期人数达3万名,如今只剩下大约2000人,各方面发展缓慢,但古巴华人对本民族的文化仍十分珍惜,他们开办华文班,教年轻人讲华语、读华文。   在古巴首都哈瓦那的唐人街地段,上了年纪的人仍然记得过去的辉煌盛事。那时,华人商店和餐馆熙熙攘攘,唐人街虽然不大,却热闹而充满生气。 “现在什么都没有了。”79岁的洪弗斯托说。他身后原来有一家中药店,已经空置很久了。
  从这里走过两条街,就是一家社区华文报的办公楼。这家在1928年创立时是日报,现在却是只剩四版的周报,读者也不过区区几百人。哈瓦那中心地带的唐人街,就像这家华文报,已经风光不再,成为苍白的历史见证。
  古巴的华人社区有超过150年的历史。1847年,一艘西班牙快速帆船载着第一批华人登陆。这批来自广东省的200名劳工,在古巴的甘蔗园里工作。  当时,在欧洲,非洲黑奴渐渐不受欢迎,所以中国成为廉价劳动力的新来源。19世纪中期和晚期,上万的中国劳工被送来古巴。他们实际上就是奴隶,一个月只有 几个比索(古巴货币)的工资。 古巴在1886年废除奴隶制。渐渐的,华人逐步转入以经营餐馆、洗衣店和种菜为生。很多华人在这一时期把他们的整个家庭都 带来加勒比海的这个岛国。
  20世纪初,古巴发生革命以后,华人人口一度达到3万,其中大多数居住在哈瓦那。第二大的华人社区是在古巴东部的圣地亚哥城。 
  今天,古巴华人社区估计已经缩小到2000人。其中300人左右是在中国本土出生的,而他们现在已经75到80岁了。春华(译音)娱乐场的总裁赵艾尔 弗索说。春华娱乐场是哈瓦那最大的华人俱乐部。赵是从父亲那里学会讲华语的。他的父亲就是在20世纪中国社会动荡时期到古巴的。
  然而,在这一时期,更多华人离开古巴。大多数北上美国,重新创业。
  现在的唐人街仅仅占了哈瓦那中心的两个街区,入口处竖立着一座巨大的水泥拱门。这里的华侨华人正在经济不景气中挣扎。自从1990年初与主要贸易伙伴苏联中断贸易关系,10年来古巴经济受到重创。
  古巴90年代初期进行了谨慎的经济改革。只要他们付清税款,华人社团和俱乐部允许采用合伙经营的模式,华人还可以要求顾客用美元付帐。 那时,古巴从中国进口了大量自行车,从此北京和哈瓦那之间的关系有了很大改善。后来古巴又进口了100万台中国生产的彩色电视机。
  为了延续祖先的优良传统,古巴的华人在唐人街建了老人院,集体看护超过150名社区里年纪最大而经济最为穷困的老人。由于得到政府的资助,一家华人餐馆每天为老人们提供免费的三餐。 “我们要借此表达对前辈的尊敬,这是华人的文化和传统。”一名卖香烟的华人说。
  今天,主要从哈瓦那中心区的居民身上,我们还可以看到古巴的华人传统。大多数年轻的古巴华人不会讲华语,只会讲西班牙语。为了恢复年轻一代对祖先语言和文化的兴趣,春华娱乐场开办了华文班和太极拳及针灸课程。

###



古巴华人出了三位将军


2004 国际在线报道:

1847年,206名中国“苦力”被西班牙殖民者带到古巴哈瓦那,成为第一批来到古巴的华人。这是我前往古巴采访之前对当地华人的粗略认识。157年之后,那里的华人生活情况到底怎样?

在2004年底带着这个疑问我踏上了前往古巴的飞机。

  华工为古巴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
1847年6月,首批206名中国移民从中国厦门乘船来到哈瓦那,他们是被人贩子作为“苦力”骗卖到古巴的。在古巴的博物馆里,至今仍 保留着这些华工的卖身契。到1874年,古巴华工的人数达到10万人以上。华工为古巴的繁荣和发展流尽了血汗,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在当时,华工的地位非常 低,他们只被允许同黑人通婚,而且一同前来的夫妻也往往是被强行拆散。

本报记者张玲(右)与周一飞先生
然而,华人在古巴的历史功绩却是被古巴人民广为称赞的。在哈瓦那海滨大道附近的9号街广场上,矗立着一个8米高的黑色大理石纪念碑,这是1931年古巴人民为了表彰华人在古巴独立战争中的功勋而建立的。
鼎盛时期,古巴华侨曾多达15万人。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老一辈华侨渐渐去世,新移民又很少,目前古巴华人只有200人左右是在中国本土出生 的,而他们的年龄现在大多在75岁到80岁之间。不过,在古巴有华人血统的人却不计其数,据统计,现在在古巴至少有50万人具有华人血统,当然其中大部分 人的相貌已经没有一点儿华人的痕迹了。
  “我还想回中国看看”
我们前往古巴最大的华人社团、已有百年历史的中华总会馆采访。中华总会馆主席周一飞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周一飞先生1941年出生在哈瓦那,其祖籍是广东省斗门县。他高中毕业后便一直在中华总会馆工作,至今担任中华总会馆主席一职已经20 多年了。令人惊讶的是,他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都是自学的。据他介绍,现在在哈瓦那共有13个华人社团,中华总会馆是最大的,约有会员2000多人,华人和华 裔都有。目前,华人与古巴社会融合得非常好,与当地人通婚的也很多,所从事的工作也从以前的饭馆、洗衣店、水果店等扩大到古巴的各行各业,后来在古巴还出 现了3名华裔将军。目前,古巴华裔的待遇可以说和其它古巴人没有任何区别,也都享受着政府的基本生活用品配给制,也与古巴人民一起经历着各种风浪。
后来,周先生还详细地给我们介绍了会馆的历史。会馆墙上挂着的“中华总会馆”的匾已经有110多年的历史了,会馆展览室里挂着郭沬若先生1961年1月来古巴时的亲笔提词,这被周先生喻为会馆的“宝贝”。
  周先生还向我们展示了他们自己创办的、古巴唯一的华文报纸《光华报》。《光华报》总编辑冯啸天这天正好也在会馆。他是一位年逾七旬的老 人,个子不高,瘦瘦的。冯先生在报社身兼数职:记者、编辑和社论撰稿人。虽然冯先生不会讲普通话,但我们可以感受得出,见到我们这些同行,他还是非常高兴 的。报纸是油印的,虽然并不美观,但内容丰富,已经成为联系华人华侨的重要工具。
  周先生曾于1984年中国建国35周年之际回过中国,当时他不仅到了北京,也回到了祖籍广东省斗门县。20年过去了,当我告诉他,这20年是中国变化最大的20年,中国变得他肯定不认识了。周先生感慨地说:“有机会,我还想回中国看看。”
  哈瓦那一景——华人街
在各种介绍古巴的旅游书中,都不会落下哈瓦那华人街。哈瓦那华人街位于哈瓦那老城的中心,主要由四条街道组成。华人街内挤满了中国店 铺,周围陈旧的老房子里居住着在古巴的大部分华人、华侨和他们的子孙。这里的唐人街尽管不如其它国家的唐人街那么宽阔,却也一应俱全,包括百货店、糖果 店、书店及博物馆、电影院、武馆等。
  哈瓦那华人街的历史很长。1950年,当时的哈瓦那已经形成了华人街,华侨、华人在那里经营各种店铺,以杂货店、小餐馆为主。后来,华 侨、华人越来越多时,中国的文化和饮食习惯也慢慢地影响了古巴人。在经济条件好转的情况下,古巴政府于1989年出资修复扩建了哈瓦那的华人街,当时古巴 领导人卡斯特罗还在中国驻古巴大使的陪同下,亲自到华人区进行实地考察。在一家即将竣工的中国餐馆里,卡斯特罗逗留了近一个小时,向随行的电视台等新闻单 位记者畅谈古中友谊。可以说,华人区记述了历史的变迁,它是中古人民友谊的见证。
  在华人街的入口处有一个高高的牌楼,上面写着“华人街”三个字。在华人街的街道上,街名标牌都是西语和中文并存。其实,在华人街遇到的 华人并不是很多,偶尔有几个上了年纪的华人迎面走来,与陪同我们的周一飞先生打着招呼,说的都是我们听不懂的家乡语言,不过,他们都热情地与我们问好。在 华人街的一角,在一处小市场的入口处还挂着“中国城”的牌子,这个牌子在一些有关古巴的老照片里常常看到,或许那就是华人街的发源地吧。
  华人街内也有许多中餐馆。据说古巴人非常喜欢吃中餐,当然大多数中餐馆也迎合了拉美人喜欢甜食的口味,菜多是甜的。中餐馆内的陈设大多是古色古香的中国特色。虽说古巴人收入比较少,很少下饭馆,但是中餐馆的生意还都是不错的。
  站在华人街内,望着来来往往的行人,觉得华人街虽是哈瓦那城的一部分,但它分明也是中国的一部分,里面发生过的有关华人的故事大多虽已远逝,但在古巴的历史长河中,华人群体已经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让人难以忘却。

来源:国际在线-世界新闻报

2014年2月26日 星期三

何秋蘭: 古巴的粵劇女伶


這位是...何秋蘭: 古巴的粵劇女伶

###


話說...是因為, 錯過了某講座,

找來一些相關資料自修, 

於是, 細聽了...

這個感人的故事 !



 

何秋蘭十六歲時的大戲裝

雷競璇 - 天涯歌女(信報   2013年1月31日)

她是白種古巴人,沒有中國血統,名叫Caridad Amaran,有個中國名字叫何秋蘭,今年八十一歲,和她的訪談就從她的名字開始。

她媽媽十六歲生下她,才一個月父親死了,Amaran是媽媽的姓。母女兩人從古巴西部流徙到了夏灣拿,睡在華區街頭。一個當廚師的中國人讓她們到他房子裏住,就這樣她得了第一個中國爸爸。廚師姓何,為這個便宜女取名何秋蘭。

過了兩年,廚師得了肺癆病,這在當時是不治之症,她媽媽帶她離去,再次在華區街道遊蕩,這回遇上了開洗衣館的方標,母女兩人去了方標家裏住,何秋蘭得了第二個中國爸爸,沒有改名換姓,還是叫何秋蘭。

這樣的身世,說起來有點像周璇,往下的生涯,也像。



方標是開平人,十九歲到古巴,祖家應該有點錢,他非常喜歡粵劇,能唱戲,自己演武生。家裏不喜歡他演戲,他跑出 來,到了古巴,之後再沒有回去。一九九六年去 世,九十二歲。他的洗衣館開在國光劇團對面馬路上,當時古巴中國人多,需要娛樂,有四個戲班。這不奇怪,清朝晚期有位徐乾學,在夏灣拿中國領事館工作,寫 了一本《古巴雜記》,提到當時華區已經有兩個粵劇戲班。

何秋蘭三歲多時,方標帶她到國光劇團,希望她學戲,劇團嫌她小,不收。於是方標自己教導,後來唱做都有點斤両,才進了國光。八歲第一次登台,當丫環,念了 一段中板,訪談時還再念了一次給我聽。後來當花旦,第一次擔綱是演樊梨花。當時在 國光唱戲的女孩有十五六位,男的沒有,但華區有像方標這樣能唱能演能奏樂的男子,在不同的戲班客串或者任教。戲班經常到外地演出,一去往往兩三個月。門券 是數角錢,何秋蘭演一台戲得四元,算不錯的收入。如此就一直演到二十六歲她結婚,丈夫方振鉅也是開平人,在餐館當侍應,自己也喜歡唱戲,但不樂意何秋蘭登 台,於是她息影,去了方振鉅工作的餐館當收銀員。兩年後,古巴革命,粵劇在這裏也就消失了。

有一位在美國教書的香港人劉博志,幾年前來古巴,遇到何秋蘭,知道她能唱戲很驚訝,拍攝了一段何唱戲的影片放到YouTube上,前年又陪同她去中國,到 開平拜祭方家祖墳,回程經過香港時我和何秋蘭 第一次見面。這一回在夏灣拿和她訪談,她清唱了《仙女思凡》,再唱一折《王寶釧》,我有點白居易潯陽江頭聽琵琶的感覺。


###

送上...這一齣令人唏噓的紀錄短片:  

 華人移民史之 古巴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F5t5P7h5IM



  07:20起, 為何秋蘭訪問片段...

在古巴革命前,全古巴有二十萬華人,單是首都哈瓦那就有五萬華人,中國城橫貫二十條街,有四所華人劇院、四個當地粵劇團,唱粵曲粵劇的不止有華人,還有土生混血華人,以至當地西班牙裔白人。

何秋蘭是西班牙裔古巴人,沒有華人血統。但她出生一個月後,親生父親去世,她媽媽後來與哈瓦那華人方標結婚。在繼父方標的教導下,何秋蘭能講沒有口音的粵語(台山話),還能用廣州話唱粵曲粵劇,九歲登台演出,一度是哈瓦那華僑界著名的花旦。

在看見何秋蘭的報導前,我從來不知道粵劇粵曲曾經播遷到那麼遙遠的地方,還一度落地生根。然而,當年盛極一時的古巴粵曲粵劇,隨著古巴革命,移民出現斷層,大批古巴華人遷居美國,僑界凋零,今日已衰敗不堪了。

 古巴唐人 Cuban Chinese, 何秋蘭 Caridad Amaran, 白人唱粤劇


 劉博智 是誰 ?

1950年出生於中國香港。在電子廠做了一年看​不見出路的夜班工作以後,1969年到加拿大及美國追尋​深造他的攝影事業。1975年獲布魯克斯 攝影學校美術學​士學位,主修工商業及科學攝影;1977年獲加洲藝術學​院頒發社會紀實攝影專業碩士學位。在過去的40年多,一​直致力於記錄散居海外 華人種種。





關於...何秋蘭 與 古巴華人的二三事

古巴哈瓦那。中西融合的传奇,华侨生存的艰难,对台山家乡的怅望,都在那粤曲声中,工尺谱上




年轻时的何秋兰在哈瓦那洪门表演


何秋兰的师傅董祥的曲书,多是工尺谱


现在的何秋兰在家中神位前。墙上,是她养父方标和母亲的合影


中华义庄地下骨盒仓库。华人因为穷,往往无力落土为安


哈瓦那“中国城”外景


中华会馆客厅,卡斯特罗与孙中山的像


华人状况令人唏嘘。哈瓦那,一位叫吕洪巨的老先生一天三次跑华区拿老人饭,回来后吹吹凉风


  我在香港小学上四年级时,问我的一个同学:“你爸爸去咗边?”他说:“去了古巴,仲未返。”过了8年,我们中学毕业,我再问,他还是说“去了古巴,仲未返”,我当时就觉得他真可怜!他忧郁、孤独但是坚定的表情给我印象很深,这是我最早的古巴印象。

   2009年3月24日,我终于站在了古巴的土地上。下午我就在唐人街转来转去,但找不到门径,也找不到华人。第三天,还是不停地问“chino”(西班 牙语:中国人),路上见“光华报”馆开着门,我就进去了。见了81岁的总编辑蒋祖廉先生,他告诉我有个古巴女人在排字间工作,我就很好奇,他又说,她还会 唱粤剧,我就诧异了。
  
  走到她身旁,我第一句用粤语问她“你叫乜名呀”,她回过首来应道:“何-秋-兰”。标准的台山话。她父亲呢,叫“方标”。我有些奇怪,就请她写她的名字,她竖排写下“何秋蘭”。

  “但是你爸爸———”我话还没说完。
  “方标!”她好自豪地说他爸爸的名,“何秋兰系做戏用的名。”
  “你冇跟着爸爸姓?”我问。
  “她唔系我的正式爸爸。”她笑着说。
  “你正式爸爸呢?”
  “我出世一个月我的爸爸就过候(去世)了!”

  我就这样认识了何秋兰,一直快乐地笑着的西班牙种中国化古巴白人,我以为她只有60多岁,其实当时她是78岁。

  她的家,楼下是洪门的会堂,楼上是民居。住屋不大,大概15平方米。她和一个黑皮肤男孙同住。家里最值钱的东西是一台一米多高的海尔牌冰箱,是分期付款买的,月供相当于普通古巴人一个半月的工资。所以,一台冰箱要全家合力才供得起。

   何秋兰已经退休,有退休金。光华会馆付给她工资,是一份比普通古巴人的月工资还要多些的工资。两份收入加起来,老太太在古巴算是“高收入者”,家里有冰 箱和电话,这在古巴算是奢侈品。儿子儿媳都穷,所以也要帮,于是老太太还是穷。每天上午11点她会到华人的龙岗会馆去领免费的古巴黑豆饭,这是一个从古巴 走掉的华人在这里做的慈善事业。何秋兰每天拿回来给孙子做午餐。老太太没能力和门路去公家仓库弄东西。

  一岁不到何秋兰就被方标夫妇收 养。方标1904年出生于开平的一个富裕家庭,从小就迷恋粤剧,学艺的时候和武打艺人关德兴是同辈。但是他家里反对,19岁时他出走古巴,后收养了何秋 兰,在何秋兰一岁时就开始教她台山话,后来给她请了师傅董祥,董祥教何秋兰读书写字、唱工谱、做戏,8岁就跟着董祥登台唱戏了。方标继续以洗衣、洗碗、卖 彩票为生,还组织了一个粤剧团,一次也没能回到祖国。

  1958年前,古巴能容纳四个粤剧团。何秋兰是惟一能在华人社区周旋的白人,开始,何秋兰就是靠粤剧揾食,古巴革命后,关闭粤剧团,何秋兰只好改行,接受培训,做酒店的服务生。

  她告诉我说,30多年没有怎么讲台山话了,也没有怎么正式唱粤剧了。何秋兰翻开一本曲谱,是工尺谱,打开曲谱她就唱。

  第二次到古巴,我托朋友在广州购买了冬菇、话梅、陈皮梅、雪花梅。他们高兴得不得了,他们很久很久没有尝到家乡的小食品了。何秋兰狂吃了一顿话梅,口里被盐渍得发了白。

   物质匮乏,精神生活就更需要。大家同意粉墨登场做戏,大家都很高兴。何秋兰选择原来粤剧团扬琴师的客厅来演戏,因为这个房子比较大。与何秋兰唱对手戏的 是一位79岁的黄美玉老太太,二分之一的华人血统,看起来像黑人,会一点粤语,有时要看着有西班牙语注音的唱词来唱;乐队仅有一架小提琴,拉琴的妇女60 多岁,也是二分之一的中国血统,她是古巴一个乐团的乐手;拿着令旗跑龙套的是黄美玉的孙女;何秋兰的孙子,打钹兼跑龙套。大家很高兴很高兴。

  这是几十年来少有的“盛事”了。从1860年台山人到古巴的甘蔗园做契约劳工开始,在鼎盛时期,古巴有华侨华人20万!后来古巴经济停滞了,富华人变成了穷华人,穷华人更穷了。

   广州一位先生托我探寻他父亲在古巴的坟墓,我就去到离哈瓦那7个小时的小镇沙瓜,去中华会馆建的义坟。没有看到独立的坟茔,骨殖都是集中存放,无人照 料,不少骨盒损坏,骨殖都散落出来了。公墓的后室,则是可悲的一袋袋用塑料袋装着的白骨,还有地上堆着的白骨,我差点哭出来……

  无论 死者生者,都难回到故乡。像何秋兰,养父是开平人,丈夫是开平人,她讲台山话、写中国字、唱广东戏,她的家乡就是开平!

我走的时候,何秋兰将她保存的粤剧 曲谱唱本交给我,她说:“你下次来古巴,我或者唔系度啦,我这两本书比你啦。唔舍得都要舍得啦。”听了她的话,真伤感。

她应该回一次中国,回一次开平,这 也成了我一个心结和愿望。

  何秋兰手抄的粤曲名段中,其中有《星陨五羊城》,那后面唱道———

  真系雪样聪明花样命,一朝魂断返蓬瀛。空留得歌海芳名至今犹盛,今日曲终人已杳,唯余江上数峰青。

註: 小明星
  
(作者为美国华人,美国堪萨斯大学摄影教授,曾获首届连州摄影大展银奖,是纪录世界华人生活最全面、权威的摄影家)
刘博智

 白人花旦何秋兰
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0-05/30/content_840274.htm
(授权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羊城晚报”)


2014年2月25日 星期二

初春的... 城門水塘


 初春: 潮濕, 陰晴不定的季節.

在... 荃灣的城門水塘.

###

這天, 不是登山; 而是:環塘一周.

原來, 車輪梅早已... 應春而放 !

###

 

2014年2月24日 星期一

陰雨天的九龍公園


某天, 路過這兒...

陰雨的日子, 反而, 映得:

尖沙咀九龍公園的兩旁林蔭更逸緻 !

@@@




2014年2月23日 星期日

道觀裡的... 向日葵 !


向日葵, 別名太陽花 Sunflower

###

Sunflower...朝氣勃勃似的.

名字, 原來...跟太陽神有關啊 !
 
傳說在希臘神話裡,有一位名叫克莉提兒的水澤女神,她深深地愛上了太陽神阿波羅,可是阿波羅根本就不喜歡克莉提兒,而且還對她不理不睬的,這個事實讓克莉提兒非常傷心,她每天都茶不思飯不想,只是不停地思念著太陽神阿波羅。
每天只要太陽一出來,克莉提兒就面向著向太陽跟著由東往西轉動,目不轉睛地盯著太陽看,就這樣持續了9天9夜之後,她的手腳漸漸變成了根鬚伸向地下;而她那美麗的臉,也變成了永遠朝著太陽轉動的花朵;這朵花就是明艷光彩的向日葵。



這天, 是在屯門的青松觀巧遇.

想不到...清靜的道觀裡,

也會有這麼奪目的花卉呀 !

###

 Have a Beautiful Sunday !

@@@



2014年2月22日 星期六

楊柳樓臺 神仙福地... @ 青松觀


話說... 屯門的青松觀內, 別有洞天.

###

這是...柳芳亭, 聯為:

楊柳樓臺神仙福地‧琉璃世界富貴浮雲

有小橋流水的地方,而其內則有以「重檐六角攢尖」為頂,並內置六張石櫈的柳芳亭,而亭的正面有寫上「柳芳亭」的匾額和「楊柳樓臺神仙福地‧琉璃世界富貴浮雲」的對聯,



柳芳亭的四周, 小橋流水甚雅緻...

青松觀主樓的四周,經精心分佈,亭台樓閣、殿宇、牌樓、四合院、中式園林和魚池,在樹叢、園圃、花卉和盆栽的襯托下,讓人心閒意適,頓時渾忘俗慮。


 

四周楹聯雅聚, 柳蔭花影...

您說...是不是別有洞天呢 ?

###

Have a Nice Weekend !

@@@




2014年2月21日 星期五

青松觀 since 1961


這天, 來到了這裡... 青松觀.

很雅緻的地方 since 1961.

###

[青松]二字...

一說取自 松柏長青,老當益壯的意思. 

一說取自呂洞賓祖師的乩示:

善似青松惡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
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見青松不見花。

--明.劉伯溫



靈龜池... 那建築, 色彩...

令人想起... 黑白粵語長片的年代 !

@@@ 





青松觀-旅發局

青松觀的「青松」二字,取自呂洞賓祖師的乩示「善似青松惡似花」,意即善有如青松一樣樸實無華;而「觀」就是道教中的廟宇。1961年建成的青松觀,歷經多年來不斷的修葺加建,現在已是清幽雅致的建築群,同時也是香港的名勝景點。

道觀內有不少瑰寶,讓您大開眼界:主樓純陽殿內的燈籠,是北京故宮博物館所贈送的;雲水堂裡的書畫,又是70年代文人雅士在中秋賞月時所留下。

主樓 純陽殿的四周經精心分佈,亭台樓閣、殿宇、牌樓、四合院、中式園林和魚池,在樹叢、園圃、花卉和盆栽的襯托下,讓人心閒意適,頓時渾忘俗慮。

每年的4月或5月,青松觀都會舉行盆景展覽,展出中國傳統的盆栽;青松觀又設有齋菜部,提供美味素菜。

青松觀 - 维基


http://www.cchpwss.edu.hk/subjects/chihistory/goodwork/goodwork.htm

2014年2月20日 星期四

法蘭西多士 Pain Perdu


下午茶熱賣的...港式西多士...

原來, 法文名字是 Pain Perdu.

意思是... 失去的面包.

###



 

原來, 正宗法蘭西多士 Pain Perdu.

英文意譯是 lost bread, 即 失去的面包.

因為...主角是乾硬了的隔夜法包Baguette.

French toast, also known as eggy bread or gypsy toast, is a dish of bread soaked in beaten eggs and then fried.

When French toast is served as a sweet dish, milk, sugar, vanilla or cinnamon are also commonly added before pan-frying, and then it may be topped with sugar (often powdered sugar), butter, fruit, or syrup.
When it is a savory dish, it is generally fried with a pinch of salt, and can then be served with a sauce such as ketchup or mayonnaise.

 ###




   港式西多下午茶熱賣, 配糖漿, 甜甜的.

但是, Pain Perdu除了配果醬蜜糖之外;

跟法式薄餅Crepe一樣, 也可以配芝士火腿.

The cooked slices are often topped with jam, marmalade, butter, nut butter, honey, Marmite, Vegemite, maple syrup, golden syrup, fruit flavored syrup, molasses, apple sauce, baked beans, whipped cream, fruit, chocolate, Nutella, sugar, yogurt, powdered sugar, bacon, treacle, tomato ketchup, cheese, cold cooked meats, ice cream, gravy, various nuts, or other similar toppings.

真的是, 中西大不同呀 !

Bon appetit !

@@@








 後記:


港式西多士又稱 法蘭西多士.

 Hong Kong–style French toast is listed at number 38 on the World's 50 most delicious foods compiled by CNN Go in 2011.

英文名 French Toast, 顧名思義源自法國.

坊間常爭論: 西多應否有"夾心" ? 


原來, Pain Perdu變奏版才會有饀.

Stuffed French toast is a sandwich of two pieces of French toast filled with bananas, strawberries, or other fruit. It is usually topped with butter, maple syrup, and powdered sugar.

而港式西多...通常有夾心.

  It is made by deep-frying stacked sliced bread dipped in beaten egg or soy, served with a slab of butter and topped with golden syrup, or sometimes honey. Two slices are normally used and a sweet filling is usually added.




2014年2月19日 星期三

石澳的... 藍天


連日陰雨, 天氣濕濕冷冷.

想起... 晴天時的可愛藍天.

###

找來這張舊照片...

這是... 久違了的石澳.

對新界西的人來說, 那是...

很偏遠的一個地方.

@@@

2014年2月18日 星期二

枯山水庭園 @ 從古都到淨土

去年, 曾追聽這個電台節目...

從古都到淨土 @ RTHK

###

但是, 有些集數錯過了.

感恩...有網上節目重溫.

 
[從古都到淨土] 說些什麼呢 ?

昔日的美學觀念,孕育造就了今日所見;以欣賞及保存文化的角度,追尋美學源流。
香港電台文教組再接再厲與香港藝術學院攜手合作「從淨土到古都 - 日本古 美術之旅」,
帶領聽眾以聲音、影像遊歷京都與高野山, 
 探索日本「禪」文化、美 術歷史和建築藝術。

 ###

 
當中, 認識了 [枯山水庭園]...  

從淨土到古都:枯山水庭園

 

古往今來,世界各地的皇族顯貴都喜歡庭園。他們在皇宮大宅之中置一庭園,園內景緻任其擺佈,展現萬種風情,閒時流連其中,樂而忘返。

不過,日本卻有一種庭園,面積小巧,只得砂石苔蘚,同樣醞含無窮趣味,令人著迷。這就是枯山水庭園。   

枯山水庭園:龍安寺及大德寺大仙院

 

枯山水庭園中紋理分明,遊人只能觀賞,不能踏足其間,所以亦有「拒人」庭園之稱。打理白砂的紋理是僧侶必修的功課。 他們每天早上開寺之前要以耙整理白砂,撿走矮牆外飄來的落葉,令庭園數百年來保持不變。

很有趣, 也獲益良多 !

@@@





香港藝術學院 X 香港電台節目《從淨土到古都

2014年2月17日 星期一

吊鐘遍開...新年到


吊鐘遍開...新年到

###

春節期間, 最宜賞年花.

有些花... 宜一枝獨秀; 但是,

好像吊鐘花, 還是花滿枝頭才好呀 !

滿天的吊鐘花, 如置身花海下...

###

Monday...一個星期的第一天;

要好好開始, 加油呀 !

@@@


2014年2月16日 星期日

醒記茶座... @ 大埔舊墟


醒記茶座... @ 大埔舊墟 錦石新村

###

這天, 在這裡... 以為是街坊茶廳;

原來, 是奶茶名店呢 !

是2013國際金茶王大賽國際總決賽冠軍.

###

奶茶... 的確不錯, 但是最喜歡的:

還是露天茶座的感覺 !

還有, 價錢實惠 !

 Have a Beautiful Sunday !

@@@


2014年2月15日 星期六

驀看... 銀杏樹參天


驀看銀杏樹參天,閱盡滄桑不計年。

銀杏學名Ginkgo biloba),落葉喬木壽命可達3000年以上。
 
裸子植物銀杏門唯一現存物種,和它同的所有其他物種都已滅絕,因此被稱為植物界的「活化石」。

銀杏沒有與它相近的物種,與它最接近的現存植物是與銀杏為姊妹群的蘇鐵門
 
銀杏原產於中國,現廣泛種植於全世界。
 
銀杏樹一般壽命很長,有「千年銀杏」之稱。樹可以長到很高大,貴州李家灣有一棵40米高,在甘肅還有一棵60米高。山東莒縣莒縣浮來山下,有一棵樹齡達三千多年的銀杏樹。傳說這棵銀杏樹是西周初期周公東征時所栽。史載周公東征曾東過「龜蒙」,那麼踏足浮來山也就有幾分可信。這棵銀杏樹生命力極強,至今仍枝葉茂盛,當代書法家王丙龍先生揮毫為之寫下了「天下銀杏第一樹」的題字。


###

銀杏...又名白果公孫樹鴨腳樹等.

銀杏樹能抵抗城市污染,別的樹長不活的地方也能長,用來作用城市環美很合適,因此中國及日本都常用銀杏作為行道樹

銀杏也可以栽成盆景作擺設。以種子繁殖銀杏需要20-30年才會結果,故稱「公孫樹」,是說祖父種的樹,到孫子才能收穫。

這種植物在中文的古稱為「銀果」,如今常被稱為「白果」或「銀杏」。
「白果」這個名稱直接被借入越南語,依漢越音發音為「bạch quả」;「銀杏」這個名稱則被借入朝鮮語日語中,根據韓語的漢字音分別讀作「은행」(eunhaeng)和「ぎんなん」(ginnan)。
學名的「Ginkgo」來源於日本民間,

銀杏樹有高大, 銀杏葉可堪觀賞 !

銀杏樹為裸子植物中唯一的中型寬葉落葉喬木,可以長到25-40米高,胸徑可達4米,幼樹的樹皮比較平滑,呈淺灰色,大樹樹皮呈灰褐色,表面有不規則縱裂,有長枝與生長緩慢的鋸狀短枝。有著較為消瘦的樹冠,枝杈有些不規則。

銀杏葉子在種子植物中很特別,是裸子植物中唯一一種闊葉落葉喬木,葉子是扇形,呈二分裂或全緣,葉脈和葉子平行,無中脈。葉子有的長在枝頭,左右兩邊零零散散一邊一片,有的長在一團,一個地方很多片。
成年銀杏的扇形葉片主要有全緣、二分裂或多裂形態,但銀杏幼株的葉片多數為二分裂,間中是多裂,極少是不裂的。

銀杏具有一定觀賞價值。因其枝條平直,樹冠呈較規整的圓錐形,大量種植的銀杏林在視覺效果上具有整體美感。銀杏葉在秋季會變成金黃色,在秋季低角度陽光的照射下比較美觀,常被攝影者用作背景。


Have a Nice Weekend !

 @@@